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青海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时间:2024-06-17 22:05:2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7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海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1994年10月1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1994年10月24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十三号发布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均可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在我省境内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镇国有土地是指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属于国有的土地(以下简称土地)。
地下资源、埋藏物和市政公用设施除外。
第四条 集体土地,经依法征用为国有土地后,使用权方可出让。
第五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主管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负责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的登记和监督检查,涉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应到市、县人民政府房产等管理部门登记。
登记文件可以公开查阅。
第六条 以土地使用权计价入股的,经批准后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股份制企业使用国有土地,将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使用权计价入股,其股金归土地使用者所有;将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使用权计价入股,其股金归国家所有,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代管,分红后上缴财政。
(二)股份制企业使用集体土地,由国家将集体土地依法征用为国有土地后,按前款规定处理,原集体土地所有可用获得的征地补偿、安置向该股份制企业投资入股。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集体土地资产入股,集体土地股份不得转让。

第二章 土地使用权出让
第七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遵循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作用者应签订《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
第八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制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年度计划,并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案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城建、规划、房地产管理部门共同拟定。出让方案按照《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办法》规定的批准权限报经批准后,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出让方案包括出让地块位置、面积、用途、年限、出让方式、地价及其他条件。
第十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向申请用地者提供下列资料:
(一)土地的位置、面积、四至、地形图、地面现状和基础设施情况;
(二)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净空限制;
(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主要特性;
(四)环境保护、绿化、交通、抗震等要求;
(五)出让年限和方式;
(六)其他与出让有关的资料。
第十一条 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申请用地者应持经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企业登记证书向出让方提交《用地申请书》;
(二)出让方对《用地申请书》审查后,在十五日内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向符合条件的申请用地者提供有关资料;
(三)申请用地者收到出让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向出让方提交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出让金额和付款方式等有关文件;
(四)出让方对申请用地者提交的有关文件审查后,在三十日内给予书面答复;
(五)经双方协商一致,出让方与申请用地者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十二条 以招标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发布《招标公告》;
(二)投标方应当在《招标公告》指定的时间、地点,将密封的标书投入标箱,并交付人民币五万元的投标保证金;
(三)招标方应当缴请专业人员及有关部门组成评标委员会,公开主持招标工作。
招标工作应有公证机关参加并出具公证书;
(四)评标委员会签发《决标意见书》后,由招标方向中标者发出《中标通知书》,对未中标者也应书面通知;
(五)中标者持《中标通知书》,在约定时间内与招标方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中标者在约定时间内不与招标方签订合同的,视为放弃中标,其交付的保证金、定金不予退还;招标方未按约定时间与中标方签订合同的,应当赔偿中标方的经济损失。未中标者交付的保证金,在评标结束后十五日内全部退还。
第十三条 招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公证机关审查后,可以宣布本次招标无效,重新组织招标:
(一)所有投标者的标价均低于标底;
(二)标底泄露或发现作弊行为及其他影响公正招标的行为。
第十四条 以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发布《拍卖公告》;
(二)竞买方应在《拍卖公告》指定的时间、地点向拍卖方提交法人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明、资产负债表、资信证明等文件,交付人民币五万元的竞买保证金,并办理参加竞买手续;
(三)拍卖方主持拍卖,公布底价、公开叫价。竞买方通过竞价,出价最高者获得土地使用权;
(四)拍卖方当场与出价最高者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未获得土地使用权的竞买者交付的竞买保证金,在拍卖结束后十五日内全部退还。
第十五条 土地使用权受让方应当在合同签订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的定金,在合同签订之日起六十日内支付全部出让金或合同中约定的出让金数额。
定金、保证金不计利息,可以抵充相应部门的出让金。
使用权受让方按合同规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向市 、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土地使用证,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十六条 使用权受让方逾期未按合同规定支付出让金,出让方有权解除合同,定金、保证金不再返还,并可请求违约赔偿;出让方未按合同规定提供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保证金,土地受让方有权解除合同,并可请求违约赔偿。
第十七条 出让开发区内的地块,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出让给受让方。

第三章 土地使用权转让
第十八条 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方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土地使用证或依法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二)地上有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应有合法的产权证明;
(三)在该幅土地投入的开发建设资金,应达到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建设投资总额25%以上;
(四)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
(五)已交请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有关税费。
第十九条 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双方应持合同及有关证件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过户登记。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者予以登记,换发土地使用证。
第二十条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并取得收入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缴纳土地增值税。

第四章 土地使用权出租
第二十一条 出租人与承租人应签订租赁合同。双方持租赁合同及有关证件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过户登记,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者予以登记,换发土地使用证。
第二十二条 出租人在土地使用权出租期间,需要转让其土地使用权时,应提前三个月通知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承租人有优先受让的权利。
出租人在土地使用权出租期间将其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第三人时,原租赁合同对第三者和承租人继续有效。

第五章 土地使用权抵押
第二十三条 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以下简称抵押人)可以用土地使用权向金融机构或其他债权人(在下简称抵押权人)抵押。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应签订抵押合同。双方应持合同和有关证件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抵押登记。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
的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者予以登记。
第二十四条 抵押人未能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在抵押合同有效期间宣告解散、破产的,抵押权人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抵押合同的规定,对抵押人的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进行处分。
第二十五条 抵押权因债务清偿或者其他原因而消灭的,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应在抵押合同终止后十五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抵押登记。

第六章 土地使用权终止
第二十六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出让年限届满前六个月,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向土地使用者送达《收回土地使用权通知书》,土地使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发证机关交还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权属文件,并办理注销登记。
自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届满之日起,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由市、县人民政府无偿收回。
第二十七条 依据《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协商,可以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二十八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届满,需要续订合同的土地使用者必须提前六个月申请续期,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依照本办法第二章的规定办理。

第七章 划拨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九条 党政军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自用办公用房、住宅及市政公共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国家投资建设的国有工业企业等建设用地,按划拨方式提供。但必须与商品房建设分离,单独建设。
对暂不具备出让条件的工业用地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用地,可以采用有偿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办法。有偿划拨的标准按出让基准地价的20%-80%计收。
第三十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符合《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的,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涉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应经房产管理等有关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及办理登记程序:
(一)土地使用者必须持土地使用证、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等产权证明,向土地所在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及土地登记申请审批表》(简称《申请审批表》)。
(二)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在《申请审查表》上签署审核意见并在十五日内书面通知土地使用者。
(三)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合同》。
(四)在合同签订后六十日内或按合同约定付款期内,土地使用者向市、县土地管理部门缴纳出让金,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登记。
(五)土地使用权转让人和受让人、出租人和承租人、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合同签订后共同到土地所在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三十二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时,以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年限为出让年限。
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不得超过《条例》规定最高年限。
第三十三条 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后,改变土地用途从事经营活动的,土地使用者必须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

第八章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三十四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由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的地价评估委员会根据基准地价,按照土地的位置、出让年限、容积率、市场供求等因素拟定标定地价,通过协议、招标、拍卖方式确定。
基准地价由省土地管理部门、省建设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国有资产管理局等组成的地价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和调整,并报省人民政府公布。
通过协议方式出让时,经营性用地的出让金应高于生产用地的出让金。
第三十五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应补交出让金,按各地制定的标定地价40%-60%的标准补交。
第三十六条 使用国有荒山、荒坡、戈壁和荒漠土地进行开发、建议的,免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三十七条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收取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应交财政部门,其中2%作为土地出让业务费。
第三十八条 出让金和其他费用以人民币或外汇结算。用外汇结算的,按付款当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牌价为准。

第九章 处 罚
第三十九条 土地使用者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年限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给予警告或处以出让金总额5%至10%的罚款。对处罚后仍拒不改正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无偿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第四十条 对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出租、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分割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没收其非法收入,并根据情节处以非法收入20%至50%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登记和未取得土地使用证的单位和个人,其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登记,并处以出让、转让、出租、抵押金总额10%以下的罚款,拒不登记者,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10月24日

银川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银川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1997年1月22日银川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1997年3月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减少因生产经营和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爆竹事故,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竹物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生产、采购、储存、运输、经营和燃放烟花爆竹,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公安机关是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工商、供销社部门协助公安机关实施本规定。
第四条 下列区域和场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一)油库、加油站、液化气站和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场所以及储存重要物资仓库周围200米区域内;
(二)山林、绿化林带、苗圃、草坪内;
(三)列为国空、自治区、银川市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文物保护区200米内;
(四)公安机关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其他区域和场所。
第五条 未经市公安机关批准,禁止在车站、机场、医院、公共娱乐场所、公园、集贸市场、公共交通路口燃放烟花爆竹。
第六条 下列时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一)市区内每日22时至次日6时(每年农历除夕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以及国家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除外);
(二)学校、科研单位、党政机关,在上课(办公)期间。
第七条 燃放烟花爆竹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向他人、车辆、建筑物投掷燃放烟花爆竹;
(二)对准和指向容易引进燃烧、爆炸的物品和区域;
(三其他有碍安全的行为。
第八条 烟花爆竹的生产加工须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经公安机关办理许可证。由各级劳动、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在公安机关的监督、指导下安排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第九条 采购、储存、运输经营烟花爆竹须经公安机关批准,施行“许可证”制度。
第十条 严禁生产、采购、经营和燃放下列品种的烟花爆竹:
(一)容易引发火灾的品种;
(二)火药量大、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的品种;
(三)燃放后不能控制方向的品种;
(四)燃放后造成严重污染的品种;
(五)质量不合格的品种。
第十一条 烟花爆竹的采购、批发业务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实行专营,统一组织安排。专营单位采购烟花爆竹时须将品种计划报公安机关审核批准,取得《许可证》后方可进货,并由公安机关严格按照产品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检测。
第十二条 经营烟花爆竹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必须按照公安机关的有关规定对烟花爆竹实行专库储存,安排专人管理,制定安全措施,并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春节前后,经公安机关审核批准的临时销售网点,销售期过后,要及时将剩余的烟花爆竹交批发单位集中保管。
第十三条 烟花爆竹的批发和零售网点每年须由公安机关审核定点。经批准的批发网点和零售网点,应持烟花爆竹批发和销售许可证到专营单位进货。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安排专人销售。在经营过程中,要宣传有关的安全燃放知识,制定安全措施。
第十四条 严格烟花爆竹安全检查和专营检封制度。批发、零售的烟花爆竹,每个包装箱上须有自治区公安厅监制的烟花爆竹专营检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购进、批发、销售无检封条的商品。在烟花爆竹安全检查中,经营单位、个人必须主动向检查人员出示销售证件、进货发
票等依据。
第十五条 禁止携带烟花爆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在托运的行李包裹和邮件中夹带烟花爆竹。
第十六条 非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公安机关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公安机关处以1000元至2000元罚款;对违反本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成年人,由公安机关处以100元至500元罚款;对违反本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的
未成年人,由公安机关处以其监护人50至200元罚款。
第十七条 未经批准生产、采购、储存、运输烟花爆竹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没收。并对责任单位处以1000元至10000元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处以200元至500元罚款;对个体经营者处1000元至10000元罚款。
第十八条 携带烟花爆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在托运的行李包裹和邮件中夹带烟花爆竹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没收,并处以100元至500元罚款。
第十九条 未取得《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销售烟花爆竹的,由公安机关没收并对责任人处以200元至500元罚款;取得《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但不按规定进货或不按规定时间,地点销售的,由公安机关吊销其销售许可证,没收烟花爆竹。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者国家、集体和他人财产损失的,除按本规定处罚外,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依据本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应下达处罚通知书。实施罚款处罚,应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罚没收入全部上缴财政。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必须先按处罚决定执行,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审核复议。复议机关应在接到复议申请书后两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后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主动出示证件,秉公执法,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违者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任何人都有权劝阻制止,或向公安机关举报。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银川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1997年3月24日

广东省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规范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


广东省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规范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
粤环(2001)4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废物进口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根据《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及其有关补充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在本省范围内从事废物进口和利用的单位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 规范中所指的废物进口单位,是指从事废物进口的对外贸易经营单位;利用单位,是指对进口的废物进行拆解、加工或生产利用的单位。
第四条 规范中可申请进口利用的废物指列入《国家控制进口的废物目录》作为原料利用的废物。
列入《国家控制进口的废物目录》中的废物,控制进口;确有必要进口利用的,必须按规定取得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进口废物批准证书》。
未列入“目录”的废物,禁止进口。
第五条 进口废物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的要求,废物中无法作为原料直接利用的其他夹杂的废物含量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严禁夹带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
第六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废物进口和加工利用实施监督管理。其委托单位有权对从事废物进口代理、拆解、加工或利用的活动进行现场检查,废物进口、利用单位应予以配合。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举违法进口和利用废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 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
第七条 申请进口废物的单位,必须对拟进口作原料利用的废物及其运输、贮存和加工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
第八条 承担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资格证书》。
第九条 废物进口申请单位有权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承担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十条 申请第六类废物以外的每类废物都要单独编制《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表》。第六类废物7204.1000~7204.5000视为一类,7404.0000~8103.1000中每一项视为一类。
第十一条 申请废物进口和利用的单位应向评价单位如实提供评价所需的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评价单位要做出真实、科学的评价,并对评价报告的可靠性、准确性及评价结论负责。
第十三条 《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表》的内容应包括:废物利用单位的规模、加工利用方式、加工利用能力,进口废物性状、来源和产品去向;进口废物运输、贮存和加工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不可利用废物的处置方式和污染防治措施,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建议批准进口废物数量等。
再次申请进口废物的,须对上次进口废物的加工利用情况进行总结。
《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表》须附评价委托书、废物进口和利用单位的有效营业执照和特许营业证复印件、利用单位工厂平面布置图(工厂平面布置图须标明厂区边界和厂房的长度和宽度);首次申请的须附《进口废物现场检查记录表》。
第十四条 评价单位在接受进口废物评价委托之日起的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第三章 废物进口申报和审查
第十五条 废物进口申报手续由废物利用单位办理,确实需要由进口单位办理的,要有利用单位的委托书。首次申请进口废物的,必须由利用单位办理。
第十六条 废物进口单位必须符合营业执照和外经贸部门批复的进口业务经营范围。从事进口废钢铁、废纸、废铜、废铝和废塑料(以下简称“五类废物”)的进口单位,须是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核定或批准的对外贸易企业。
以一般贸易形式进口“五类废物”须委托核定公司代理进口;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本企业生产自用的五类废物,按国家现行对此类企业进出口管理规定办理,此类企业可自己作进口单位。来料加工企业的进口按国家现行规定办理(不受核定公司限制)。经济特区进口本区自用“五类废物”的外贸公司,须由当地外经贸部门自行核定后报外经贸部备案。
第十七条 废物利用单位必须符合企业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和环保批复要求,已办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手续,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有相应加工、利用进口废物的能力和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进口废物的利用场地必须与企业营业执照登记的地址一致。
利用进口第七类废物的单位,必须是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定点加工利用单位。
第十八条 申请进口废物须提供以下材料
1.《进口废物申请书》
2.《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表》
3.首次申请的,须提供利用单位建设项目报批资料和污染设施验收资料。
上述申请材料一式三份,报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一份,省、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各存一份。
第十九条 《进口废物申请书》由申请利用废物单位填写。《进口废物申请书》内容须如实填写,封面清晰准确;申请进口废物的名称、编号必须与“目录”一致;进口口岸按就近的原则,限制在四个以内,废物来源地六个以内;进口和利用单位的名称必须与营业执照及公章一致,一家利用单位对应一家进口单位。
再次申请进口废物的,须填写上次(一年内所有证书)批准证书号、有效期、批准数量和实际进口量,并在申请书后附批准证书及海关登记进口数量的复印件(须加盖进口、利用单位公章)。
《进口废物批准证书》的有关项目依据《进口废物申请书》封面中的各项内容填写,《进口废物批准证书》一经颁发,原则不得变更各项内容。
第二十条 废物进口、利用由废物利用单位向所在地地或地级以上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签署初审意见时,须征求项目利用单位所在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提出建议批准进口废物的数量。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署初审意见后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建议,上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进口废物批准证书》。
第二十一条 进口废物建议批准数量依据利用单位的加工能力、生产条件和实际加工需要确定。
第二十二条 《进口废物批准证书》距期限1~2个月,或废物进口量已超过批准量的70%的,可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再次申请;
提前两个月以上申请的,须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上次批准证书的原件。
第二十三条 《进口废物批准证书》有效期一年,对已发的批准证书,由于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须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有效期内,若未进口或进口量小于批准量10%的,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上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延期半年。
第二十四条 《进口废物批准证书》背页进口废物登记表已由海关核填满,批准进口数量尚有余额的,可以申请增加附页。所增加的附页,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加盖骑缝章。
对进口废物登记表申请加盖骑缝章的,废物利用单位必须是在广东省内的企业。
第二十五条 市、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进口废物申请材料之日起的十个工作日内签署审查意见。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首次申请进口废物的,须征求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方可进行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
第二十七条 《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表》、《进口废物申请书》等申请材料内容必须真实,符合规范要求。进口废物申请材料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退回修改;弄虚作假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八条 申请进口的废物及其加工利用过程必须符合国家和省有关管理法规、政策的要求。进口废物来源、加工利用方式、产品及不可利用废物的去向要明确并符合环保要求,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
不符合管理要求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九条 进口的废物必须由《进口废物批准证书》规定的利用单位加工利用,不得擅自改变加工利用单位或加工利用地点。
严禁以焚烧的方式拆解、加工进口的废物。
违反本规范,在加工利用中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八条执行。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不得转让和倒卖《进口废物批准证书》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废物。
违反规定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回《进口废物批准证书》并停止受理其进口废物申请。
第三十一条 外经贸部门核定经营“五类废物”的地方公司仅限代理本省或本市废物的进口。
代理省外企业在本省口岸进口废物的,不受理其进口废物申请。
第三十二条 废物利用单位必须每季度填写《进口废物报告单》,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单位对进口废物利用场地现场检查,须填写《进口废物现场检查记录表》。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规范,不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不受理其进口废物申请。
第三十五条 评价单位在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中弄虚作假的,通报批评,并建议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评价资格。
第三十六条 进口废物评价和监督管理人员弄虚作假、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也可以免予行政处分;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附件一:可作原料进口利用的废物
一.规范中可作原料进口利用的废物,是指列入《国家控制进口的废物目录》中的废物,分为以下十类:
第一类:动物废料
0506.9010 (海关商品编号,下同)骨废料
第二类:冶炼渣
2619.0000 冶炼钢铁所产生的熔渣、浮渣(包括钒渣等),氧化皮及其他废料
第三类:木、木制品废料
4401.3000 锯末、木废料及碎片,不论是否粘结成圆木段、块、片或类似形状
4501.9000 软木废料;碎的、粒状的、粉状的的软木
第四类:回收(废碎)纸或纸板
4707.1000 回收(废碎)的未漂白牛皮纸或纸板及回收(废碎)的瓦楞纸或纸板
4707.2000 回收(废碎)的主要由漂白化学制浆本体染色的其他纸或纸板
4707.3000 回收(废碎)的主要由机械制浆纸或纸板(例如报纸、杂志及类似印刷品)
4707.9000 回收(废碎)的其他纸或纸板,包括未分选的
第五类:纺织品废物
5202.1000 废棉纱线(包括废棉线)
5202.9000 其它废棉
5505.1000 合成纤维废料
5505.2000 人造纤维废料
第六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的废碎料
7204.1000 铸铁废碎料
7204.2100 不锈钢钢铁废碎料
7204.2900 其他合金钢废碎料
7204.3000 镀锡钢铁废碎料
7204.4100 车、刨、铣、磨、锯、锉、剪、冲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钢铁废碎料,不论是否成捆
7204.4900 未列名钢铁废碎料(含废铁轨、废钢轨等)
7204.5000 供再熔的碎料钢铁锭(含废机床、废机车、废机车头等)
7401.1000 铜锍
7401.2000 沉积铜
7404.0000 铜废碎料
7602.0000 铝废碎料
7503.0000 镍废碎料
7902.0000 锌废碎料
8002.0000 锡废碎料
8103.0000 钽废碎料
第七类:各种废旧五金、电机、电器产品
废五金电器、废电机、废电线电缆
第八类:废运输设备
8908.0000 供拆卸的船舶及其他浮动结构体
第九类:特殊需进口的废物
第十类:塑料的废碎料及下脚料
3915.1000 乙烯聚合物的废碎料及下脚料
3915.2000 苯乙烯聚合物的废碎料及下脚料
3915.3000 氯乙烯聚合物的废碎料及下脚料
3915.9000 其他塑料的废碎料及下脚料
二.第七类废物商品编号为铜废碎料(7404.0000)、铝废碎料(7602.0000)的编号。
第七类废物不包括废电视机及显象管、废电冰箱(柜)、废空调器(柜)、废微波炉、废计算机(含显示器、显示管及线路板)、废复印机、废摄(录)像机、废电饭煲、废游戏机(加工贸易除外)、废有线电话机等。
三.第十类废物塑料的废碎料及下脚料是指塑料及塑料制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边角料和残次品,并包括经过清洗、加工后的单一成分的热塑性塑料(片状、块状、粒状和粉状)。
禁止进口热固性废塑料制品和使用过的、未经加工清洗过的废塑料制品。

附件二:进口废物现场检查记录表

一.检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查人员_____________、检查日期___
二、被检查单位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
详细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检查项目
1.厂区、厂房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工设备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工利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
4.污染防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
5.周围环境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
已领取批准证书的须填写以下内容:
6.进口废物批准证书号_____;
7.废物类别____
8.批准数量________;
9.已进口数量_____
10.加工利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
四.备注
以上内容经核实无误
检查人员签名:__________
被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名或公章:_____________

附件三:进口废物申报、审批程序示意图

--------
| 省环保局 |
--------
征↑求意|见
(首|次申↓请) 委托 -------- 评价
---→| 评价单位 |-------
------ | -------- |
| |---| ↓
|申请单位| | --------- ---------
------ ---→|进口废物申请书| |环境风险报告表|
↑ 填写 --------- ---------
| | |
| | |
| -----------
| |报审
| ↓
| --------
| | 市环保局 |
| --------
| |初审
| ↓
| 领取证书 --------
-----------------| 省环保局 |←---
-------- |
|复审 |
↓ |
-------- 统|一
|国家环保总局| |
-------- |
|审批 领|取
↓ |
---------- |
|进口废物批准证书|--
----------


2001年1月3日